鲢鳙介绍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野钓连竿,并不是老钓鱼人的专利,掌握 [复制链接]

1#

对于我们钓鱼人来讲,野钓“连竿”是件比较过瘾的事情。但是随着现在野钓资源越来越匮乏,很多钓友认为:“野钓“连竿”多半时间是运气的事了,特别是“爆连”,那就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了”。

一,预判:野钓“连竿”需要的外部因素

野钓“连竿”,资源要好

想要“连竿”,就要保证窝子里是聚满了鱼。而鱼种之间又常常存在着微妙的相互排斥的情况,所以,选择垂钓群体活动的鱼种是可以增加连竿的几率的。比如:鲫鱼,鲢鳙,草鱼,白条,翘嘴等这些鱼种都是有群体觅食习惯的,而成年的鲤鱼往往是单独行动的。

另外,野钓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水广鱼稀。也正因为这个特点,野钓“连竿”在很多钓友看来是件运气的事。如果水域鱼儿密度较小,任凭你钓技,钓饵再厉害也是于事无补的。所以,选择垂钓水域,鱼儿的密度的大小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。

对于野钓资源好与坏的判断:向周边的钓友打听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办法。

野钓“连竿,”“三大因素”要适宜

我们知道钓鱼“三大因素”:天气,水情和鱼情,这“三大因素”可以说是钓好鱼的关键,更是“连竿”的重要因素。

虽然这“三大因素”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,个人认为只要掌握几点大的方向就可以了:

气压在百帕以上,水温在15-25摄氏度左右(鲢鳙和草鱼要高些),水域水位没有明显的升降(但在气温高,水位上涨有利于钓鱼的)。

小结:

综上所述,野外资源和“三大因素”这两点对于野钓“连竿”是很重要的。在作钓之前,这些都需要做好提前预判的,这也是我们能否钓好鱼的关键性因素。

野钓资源好时“连竿”的重要因素

二,做好:野钓“连竿”需要的人为因素

1,野钓“连竿”需要注意的窝料的选择和发窝的时间的掌握

野钓想要“连竿”,发窝是根本,而打窝又是发窝的前提。所以,打窝是很重要的。

窝料的味型选择

窝料是钓鱼人较为热捧的话题。从这么多年钓鱼的经验上来看,个人认为并没有什么万能的饵料和窝料的。而窝料的味型是和季节,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。

在气温高时,由于鱼儿活性较大,觅食范围较广,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气味,颜色,稍淡一点的窝料。如果选用谷物(玉米,小麦等)打窝的话,可以直接使用就行。

在气温低时,由于鱼儿活性较小,觅食活动范围小,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气味较为鲜艳(红,黄,白较为适宜),气味较大,腥味稍重一点的窝料。选用谷物(玉米,小麦等)的话,可以选择发酵的较为合适。

那好的窝料具备什么特点呢:

个人认为,一款好的窝料需要有诱鱼和留鱼双重功效的。既要有使远方鱼儿闻到的气味或者远方看到的颜色,又要有鱼儿实实在在可以吃的东西。比如我们常说的酒米。酒米就是具备:颜色和气味诱鱼,而小颗粒的米粒,又是鱼儿能够真真正正可以吃到的食物。

发窝的时间的掌握

因为气温的不同,发窝的时间也是有所不同的。比如:在气温高的时候,一般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就会聚来鱼。而在气温低的时候,通常要一个小时以上,甚至几个小时才能有鱼进窝。所以,在气温低的时候,选择提前打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2,提竿动作和漂像的把握是野钓“连竿”的关键

提竿刺鱼的动作是很重要的。石头我就遇到过连竿的时候,出现鱼儿钻进水草中拉不出,造成惊窝,导致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一口都没有的情况。

刺鱼的动作很关键

窝子里聚满了鱼,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咬钩的鱼儿第一时间拉离窝子,这个时候是需要配合提竿动作的。个人认为,比较合适的提竿动作:首先是一个上提刺鱼的动作,如果感觉手下一沉再扬竿,这样会大几率的减少“惊窝”现象的产生。

抓有效鱼口很关键

窝子里虽然聚满了鱼,但并不是浮漂有动作就能中鱼的,这和你浮漂的调钓有很大的关系。比如:调高钓低,黑漂,顿口多,调低钓高顶漂较多等等。

虽然漂像有很多种,我们只要抓住有效的鱼口就行了。比如:黑漂,有力的下顿,均匀的下沉或者上顶(这个大鱼居多),下沉和上顶短时间的静止等等,这些都是有效的鱼口,抓住有效的鱼口同样是可以减少“惊窝”几率的。

3,保持安静同样是野钓“连竿”的关键

抛竿要轻

窝子里聚满鱼的时候,我们要注意抛竿的动作要轻,尽量采取“荡”的方式。切不可把竿稍用力拉弯,再把饵料“崩”入水中的方式。这样的方式,钓的深的话还好,如果钓的浅,很有可能造成“惊窝”的。

岸边保持安静

岸边的安静也就是很重要的因素。比如:不要大声说话,不要在岸边来回走动,钓点有没有嘈杂声等等。甚至钓鱼人穿的衣服颜色,这些都是“惊窝”的潜在因素。

4,及时续窝对于野钓“连竿”同等重要

由于窝子里聚满了鱼,鱼儿在不断的进食着窝料,窝料必然会减少的。所以,我们想要“连竿”,就必须及时续窝才行。

个人认为,不管是何种窝料,在“发窝”的状态下都不可用手抛方式的。要么用打窝器,要么用线组带窝料。

续窝的窝量选择少打,勤打的方式比较适宜。还有,在气温低的时候,窝料每次打的要更少,因为这时的鱼儿的胃口并不大。

另外,我们在补窝的时候,可以选择把窝料补在钩饵的后方一点。因为鱼儿一般是从前面过来的,窝料的气味和颜色把它们吸引过来,第一时间会发现我们的饵料,从而增大咬钩的几率。

个人认为,只要知道了影响“连竿”的人为因素,是很大几率可以做到“连竿”的,因为做到这些并不是很难的事情。另外,对于鱼儿的生活习性的掌握也是不可忽视的,因为鱼儿的生活习性制约着鱼儿的活动。

引申一点:

上面介绍了野钓“连竿”需要的条件和人为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项,那如果在连竿的时候出现了停口,我们该从哪里找原因呢?从这么多年来垂钓经验来看,个人认为一般是有以下几种:

续窝不及时,外部因素造成“惊窝”,大鱼或者掠食性鱼儿进窝,气压突变,水位不稳定,鱼儿觅食习惯等等原因。

写在最后:

个人认为,野钓“发窝”的时候,在高兴之余更需要钓鱼人的冷静。如何把窝子维持长时间有鱼,如何提竿做到不“惊窝”,如何从水中源源不断的把鱼儿钓获上岸,这些才是我们钓鱼人需要考虑的事情。毕竟是在野钓,“发窝”并不是件常见的事情,而“发窝”是“连竿”前提条件。

备注:图片源于网络,侵权通知必删。

码字不易,如果您感觉我说的不错,就请点个赞,添加个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